编者按
江泽民总书记今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究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殷切希望各级干部和全党同志“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他还着重讲了关于学习理论、学习现代经济知识,学习科技知识和学习历史四个方面的问题。本报今天发表的这篇署名文章,就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如何学史等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论述。文章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又是具有尊史、学史和治史传统的民族。历史知识、历史智慧和历史经验,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了实现跨世纪的发展目标,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响应江泽民总书记的号召,努力学习历史,从历史中吸取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开拓视野,鉴往知来。
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又是具有尊史、学史和治史传统的民族。自古以来,历史知识、历史智慧和历史经验,就像慷慨无私的阳光和润物无声的雨露,哺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无论是站在时代潮头弄潮的领袖人物,还是与他们同舟共济的平民百姓;无论是满腹经纶的学界泰斗,还是目不识丁的山野渔樵;莫不受益于历史——这取用不尽的精神财富。一代代的中华儿女,又在社会实践中用新的知识、智慧和经验丰富和完善博大精深的历史,使它薪火相传。
生活在当代中国的各级领导干部,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历史的哺育。然而,为了实现跨世纪的发展目标,一定要自觉地把历史作为必修课,从中摄取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做一个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诚然,由于社会分工不同,不必要求每个领导干部都成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学家,但每个领导干部都必须学习“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因为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不管你所在的部门大小,也不论你的职务高低,在工作中都要遇到和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尽管历史不能重演,但历史却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能给现实以参照和借鉴。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各级领导干部在实践中都要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指出的那样:“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我们比任何一个哲学学派,甚至比黑格尔,都更重视历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50页)
各级领导干部何以要把历史列为必修课?实践证明,历史能教人遇事温故而知新,慎思明辨,判断是非,或法或戒,决定行止。历史对于培养人的理想、信念、道德和情操,对于国家的治乱兴衰、得失成败,均有不容低估的作用。唐代历史学家刘知几就揭示出了这一真谛:史之为用,“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史通·史官建置》)。
中华民族向来把修身与从政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二者相辅相成。《论语·颜渊》说:“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子路》又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把这些话归纳起来,借用焦裕禄的一句名言就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基于上述原因,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就提倡“君子以多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易·大畜》)意思是说,善于修养的人,能够经常从先贤的嘉言懿行中学习智慧和道德,用以培养和完善自己的品格。历代英雄豪杰和仁人志士,就是自幼接受历史的熏陶和教育,树立爱国、报国和强国的远大志向,并在社会实践中按照历史的昭示把自己造就成为有益于国、有益于民的人的。
鲁迅曾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鲁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页)。这种渊远流长的“中国的灵魂”,具体表现为历代社会精英追求和倡导的各种崇高精神。如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安石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的“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等等。这些精神汇集在一起,便成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相继的国魂意识,成了华夏儿女立身砥行的精神支柱。
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观察人类社会的中国共产党人,比以往任何阶级的先进分子都更重视以史育人。他们用共产主义理想把“中国的灵魂”升华到更高更新的境界,用以教育干部和党员加强自身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就是定为立党宗旨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在这种精神哺育下,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神州大地上涌现出千百万为国奉献、为民造福的英才。他们在战场上是冲锋陷阵、流血牺牲的楷模,在刑场上是铮铮铁骨、坚贞不屈的英雄,在建设中是艰苦奋斗、克己奉公的典范。
江泽民同志在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时指出:“古往今来,一切有志有识有为之士,都能够把握自己,以不沉醉于金钱、美女和权力为诫,而凡是沉迷于声色犬马,没有不玩物丧志的。这方面的古训很多,值得重视。”“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有些党员和干部放松了自己的学习、修养和改造,头脑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少了,而个人主义的东西多了,受腐朽思想的影响多了,对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已分辨不清了。在这种情况下,还有不迷失方向、走到斜路上去的?”这是告诫党员和领导干部,为了保证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除了要在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中经受锻炼外,还要自觉地学习历史,以人为镜,以事为镜,时时处处自重、自省、自警、自立,保持清正廉洁作风,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经得起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多作贡献。
各级干部要把历史列为必修课,更是出于从政的客观需要。中国有一条古训,叫做“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用时下的话说就是,中央或地方的领导干部都要以史为鉴。古代先哲提出这样的治国主张,是因为他们从朝代更迭中认识到前车之覆,后车当鉴。西周初年,因成王(武王之子)年幼而由周公(武王之弟)摄政,待成王成年亲自理政时,周公叮嘱他:“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尚书·召诰》)。意思是说,你要治理好国家,不可不借鉴夏、殷两代的经验教训。由于周初王公重视以史为鉴,西周出现了奴隶制时代盛世“成康之治”。南北朝时期羯族的石勒出身于贫苦家庭,少年时被晋朝官吏掠卖为奴,受尽欺压。后来举旗造反建立起后赵政权,在短短十数年统一了黄河流域。他之所以能从奴隶成长为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勤于学史和善于用史。他不识汉字,却好学史。即使在戎马倥偬中,也坚持要身边的儒生为他读《左传》、《史记》、《汉书》等史书。他学史还善于联系现实,“每以其意论帝王善恶”,总结前朝经验教训,借古鉴今。一次,当读到楚汉相争中郦食其劝刘邦封王“复立六国后”,他认为此举不足为训,言“此法当失,何得遂成天下?”待读到张良以八条理由反对分封时,他深以为然,说:“赖有此耳!”(《世说新语·识鉴》)由于他在政治生涯中亲身体验到了史学的经世作用,所以称帝之后破天荒在朝中设立了“史学祭酒”的官职。唐太宗为了“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册府元龟》卷五四,《国史部·恩奖》),也敕命魏征等重臣鸿儒悉心修史,仅用30年就修成了八史,即《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晋书》、《北史》和《南史》,占了后来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唐太宗还亲自为《晋书》宣帝(司马懿)、武帝(司马炎)二纪和陆机、王羲之二传写了史论。由于唐初君臣重视以史为鉴,唐代出现了封建时代的盛世“贞观之治”。
以史为鉴,立国治国,更是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优良传统。60多年前,当抗日战争的烽火在祖国大地燃烧的时候,运筹帷幄的毛泽东就高瞻远瞩地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在他的号召和带领下,全党通过学习历史,特别是鸦片战争以来的近百年历史,从中国国情出发,明确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前途、性质和转变,制订了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以及中国革命必须分成两个步骤的战略目标:“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在这些战略决策的正确指引下,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取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并通过解放战争推翻了蒋家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继毛泽东之后,邓小平也积极倡导学习历史。他把懂得历史看作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强调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学点历史”。他认为,“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他有一句名言是:“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领导全党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制订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确立了党在经济、政治、外交、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一整套方针政策,成功地开辟了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和新时期。
江泽民同志主持中央工作以来,为了全面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多种场合号召全党,“认真地读一点历史”;强调“作为当代中国的领导干部,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的党史,就不可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也就不能胜任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责。”最近,他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金融研究班结业式的讲话中又强调:学习历史,有助于开阔视野,鉴往知来。他说:“一名领导干部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不可能成为高明的领导者;一个政党不善于从总结历史中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不可能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的政党;一个民族不善于从历史中继承和发展本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江泽民同志不仅号召全党学习和运用历史,而且身体力行。1996年夏天,他邀请京、津两地的八位历史学家,讲述中外历史若干专题,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中国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自然灾荒与社会稳定、中外(主要是中美俄日)关系;中国古代国家历史特征、古代儒家思想与政治统治、古代民族与边疆;世界古代帝国与文化兴衰、文艺复兴与资本主义发展、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等等。同时和他们一道研讨其中的历史经验。这些专题文稿后来经过扩充修改结集出版,名为《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
1997年11月,江泽民同志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现实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发展。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从历史文化来了解和认识中国,是一个重要的视角。”接着他从这个视角全面、系统地追溯了中国现行内外政策的历史渊源和优良文化传统。他把这些传统归纳为:(一)“团结统一”,即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中国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纽带,团结统一深深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二)“独立自主”,即中国作为人类发祥地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文化传统始终没有中断,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三)“爱好和平”,即中国一向酷爱和平,愿与各国友好相处,主张“协和万邦”和“天下大同”。(四)“自强不息”,即中国古代哲人通过观察宇宙的变动不居,提出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成为激励国人变革创新、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和变革创新精神在当代的集中体现和创造性发展。”各级干部应从这个讲演中得到启发,把学习历史作为提高执政水平的基本功来修炼,观察问题既要有现实的广度,又要有历史的深度,学会用历史智慧展望未来和开辟未来。如此,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同全国人民一道,把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中国带入21世纪。
各级干部把历史列为必修课,要先从中国历史学起,认真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特别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为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而艰苦斗争的历史。同时还要学习世界的历史,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
如果想系统地学习中国历史,不妨先读几本历史学家的著作,如范文澜著《中国通史简编》、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胡绳著《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和他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这些著作简明扼要,脉络清楚;史论结合,夹叙夹议;有质有文,可读可信。在此基础上,再去接触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和《贞观政要》之类的史籍。倘若阅读这些历史古籍有困难,可先读《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毛泽东评点古今人物》等书,然后再去读原著。如果想系统地学习世界的历史,可读周一良、吴于廑共同主编的《世界通史》。
如果想学习中外专题历史,可选择《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资政史鉴》一类史书来读。《资政史鉴》共十卷,分别是为政、谋略、用人、理财、治事、革新、修身、清廉、处世、教训。全书取材广泛,涉及诸子百家、二十四史和名人文集,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了从上古至近代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方面有关领导科学的史料,是对历代从政经验总结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大型史书,很适合各级干部,特别是对历史不很熟悉又缺少社会经验和政治经验的年轻干部学习。
不论读哪一种历史书,都要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这方面,《中外历史问题八人谈》可以视为成功的范例,作为各级干部学习历史的开篇和起点。这里仅举二例,以见一斑。
比如,近十年来,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各国的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呈现出低谷状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在如此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怎样才能保持头脑清醒和信念坚定呢?历史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资本主义从封建社会内部萌芽到在世界主要国家确立,经过了三四百年的时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始于1640年,战胜封建国王以后,曾出现过克伦威尔独裁统治和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直到1688年“光荣革命”后才巩固下来,前后历时48年。1789年爆发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到1875年第三共和国建立,中间也充满了进步与反动、共和与帝制、革命与复辟、内战与外战等一系列尖锐斗争,特别是战胜拿破仑帝国和路易十八复辟的斗争,先后用了86年。作为一种剥削制度的资本主义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的封建主义,尚且要经过如此曲折的斗争和漫长的过程;而作为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要取代资本主义并消灭一切剥削制度,还要彻底废除与改造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其斗争的曲折和漫长更是不言而喻了。况且,社会主义从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算起,至今也不过80多年。因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曲折和坎坷并不奇怪。人类社会是沿着曲折而不是笔直的道路发展的,尽管中途会遇到峰回路转,但总的趋势是一往无前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各级干部倘能明乎此,就会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义无反顾地带领群众朝着既定的目标胜利前进。
又如,自然灾害是人类的天敌。从人类出现在地球的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同自然灾害进行殊死搏斗并在这一过程中艰难地发展自己。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复杂,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的国家。除了常见的干旱、洪涝、台风、沙漠以及由此引发的虫灾、火灾、暴雨、海啸、瘟疫、泥石流、山体滑坡、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还有意外的地震、雪崩等。到了近代,由于封建主义的压榨和帝国主义的劫掠,自然灾害愈加频繁和肆虐,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各级干部如果通过学习历史熟知中国近代自然灾害之后,必然会从中得到启示,增强对付自然灾害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工作中未雨绸缪,积极组织群众防灾,提高同大自然斗争的能力。遇到自然灾害,则能想方设法领导群众抗灾救灾,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同时,更要在经济建设中引导群众科学地向自然索取,提高资源利用率,统筹规划国土资源的开发和整治,加大力度治理环境污染,加强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确保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福当代,惠及子孙。
总之,学习历史要树立良好的学风,要着眼于让历史告诉未来,联系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要深知现有的各种史著“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2—473页)。各级干部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一定要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这样就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探骊得珠的效果。
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当今国际社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科技进步、知识创新和宏观驾驭能力的竞争,表现为人的素质的竞争。各级干部如果能持之以恒,不断用包括历史在内的各种知识武装自己,就一定能在新的挑战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